这两日,学校集中进行了校内名师、新星、和小组竞学课堂能手评选中的课堂评比部分,欣喜地发现,不少选手在兼顾课堂形式的同时,更加注重课堂的内涵,指向了课堂效果的核心,抛却了表演形式,从学生体验出发,走向学生的感悟,收获学生认知的深刻。
高中段的课堂相比于义务教育段的课堂,有明显的要求,也是明显的特征,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,这正是课堂质量的深层标准。课堂看厚重,厚重看内涵,内涵看思维,思维看效度和深度。
梳理一下选手的课堂,达成课堂思维厚度在于:
第一,重设计。课堂设计体现教师的教学灵性和悟性,直接关系课堂的活力,关系学生的灵动。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把学生与知识进行合理搭配,善于排兵布阵,让知识与学生深度结合,让学生的一言一行都承载着知识运行,伴随着思维行走。
第二,重需要。适合的教学就是学生需要的教学,学生需要教师和大家一块解决的,一定是学生思维的疙瘩,解决疙瘩需要深度思维的设计。这一点说起来容易,做起来很难,需要教师厚实的功底和对问题的驾驭能力。这次评选,还真有这样的老师,现场收集预习的问题,随机设计解决的形式,还能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,收放自如。而学生对知识把握的高度毕竟有限,提出的问题只是疑惑,并不代表重要,这位老师还能把重点问题适时融入学生的问题中,讲疑点,讲重点,讲关键点,关注知识的结构,作为常规教学的基本要求也一并兼顾了。
第三,重追问。追问既能让学生思维开阔,又能让学生的答案成为共享的再生教学资源,既能让思考深下去,又能体现教师教学意图,借助学生让目标达成水到渠成,总比自己平淡的告知有更好的效果。
第四,重讨论的实效。讨论的价值在于结果的丰富和趋向于准确。不少教师在设计讨论问题时,注意了问题的可讨论性和思维的含金量,注重了教师揣摩到位让位于学生体味到位,教师的分析到位让位于学生的体验到位,教师给出结论让位于学生讨论得出结果。
讲课不是讲座,需要师生带着知识与问题在思维中漫步。
评论